你好,我是王新栋。

如果你是一个第三方软件开发者,在实现用户登录的逻辑时,除了可以让用户新注册一个账号再登录外,还可以接入微信、微博等平台,让用户使用自己的微信、微博账号去登录。同时,如果你的应用下面又有多个子应用,还可以让用户只登录一次就能访问所有的子应用,来提升用户体验。

这就是联合登录和单点登录了。再继续深究,它们其实都是 OpenID Connect(简称 OIDC)的应用场景的实现。那 OIDC 又是什么呢?

今天,我们就来学习下 OIDC 和 OAuth 2.0 的关系,以及如何用 OAuth 2.0 来实现一个 OIDC 用户身份认证协议。

OIDC 是什么?

OIDC 其实就是一种用户身份认证的开放标准。使用微信账号登录极客时间的场景,就是这种开放标准的实践。

说到这里,你可能要发问了:“不对呀,使用微信登录第三方 App 用的不是 OAuth 2.0 开放协议吗,怎么又扯上 OIDC 了呢?”

没错,用微信登录某第三方软件,确实使用的是 OAuth 2.0。但 OAuth2.0 是一种授权协议,而不是身份认证协议。OIDC 才是身份认证协议,而且是基于 OAuth 2.0 来执行用户身份认证的互通协议。更概括地说,OIDC 就是直接基于 OAuth 2.0 构建的身份认证框架协议。

换种表述方式,OIDC= 授权协议 + 身份认证,是 OAuth 2.0 的超集。为方便理解,我们可以把 OAuth 2.0 理解为面粉,把 OIDC 理解为面包。这下,你是不是就理解它们的关系了?因此,我们说“第三方 App 使用微信登录用到了 OAuth 2.0”没有错,说“使用到了 OIDC”更没有错。

考虑到单点登录、联合登录,都遵循的是 OIDC 的标准流程,因此今天我们就讲讲如何利用 OAuth2.0 来实现一个 OIDC,“高屋建瓴”地去看问题。掌握了这一点,我们再去做单点登录、联合登录的场景,以及其他更多关于身份认证的场景,就都不再是问题了。

OIDC 和 OAuth 2.0 的角色对应关系

说到“如何利用 OAuth 2.0 来构建 OIDC 这样的认证协议”,我们可以想到一个切入点,这个切入点就是 OAuth 2.0 的四种角色。

OAuth 2.0 的授权码许可流程的运转,需要资源拥有者、第三方软件、授权服务、受保护资源这 4 个角色间的顺畅通信、配合才能够完成。如果我们要想在 OAuth 2.0 的授权码许可类型的基础上,来构建 OIDC 的话,这 4 个角色仍然要继续发挥“它们的价值”。那么,这 4 个角色又是怎么对应到 OIDC 中的参与方的呢?

那么,我们就先想想一个关于身份认证的协议框架,应该有什么角色。你可能已经想出来了,它需要一个登录第三方软件的最终用户、一个第三方软件,以及一个认证服务来为这个用户提供身份证明的验证判断。

没错,这就是 OIDC 的三个主要角色了。在 OIDC 的官方标准框架中,这三个角色的名字是:

  1. EU(End User),代表最终用户。
  2. RP(Relying Party),代表认证服务的依赖方,就是上面我提到的第三方软件。
  3. OP(OpenID Provider),代表提供身份认证服务方。

EU、RP 和 OP 这三个角色对于 OIDC 非常重要,我后面也会时常使用简称来描述,希望你能先记住。

现在很多 App 都接入了微信登录,那么微信登录就是一个大的身份认证服务(OP)。一旦我们有了微信账号,就可以登录所有接入了微信登录体系的 App(RP)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联合登录。

现在,我们就借助极客时间的例子,来看一下 OAuth 2.0 的 4 个角色和 OIDC 的 3 个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:

图 1 OAuth 2.0 和 OIDC 的角色对应关系

OIDC 和 OAuth 2.0 的关键区别

看到这张角色对应关系图,你是不是有点“恍然大悟”的感觉:要实现一个 OIDC 协议,不就是直接实现一个 OAuth 2.0 协议吗。没错,我在这一讲的开始也说了,OIDC 就是基于 OAuth 2.0 来实现的一个身份认证协议框架。

我再继续给你画一张 OIDC 的通信流程图,你就更清楚 OIDC 和 OAuth 2.0 的关系了:

图 2 基于授权码流程的 OIDC 通信流程

可以发现,一个基于授权码流程的 OIDC 协议流程,跟 OAuth 2.0 中的授权码许可的流程几乎完全一致,唯一的区别就是多返回了一个 ID_TOKEN,我们称之为 ID 令牌。这个令牌是身份认证的关键。所以,接下来我就着重和你讲一下这个令牌,而不再细讲 OIDC 的整个流程。

OIDC 中的 ID 令牌生成和解析方法

在图 2 的 OIDC 通信流程的第 6 步,我们可以看到 ID 令牌(ID_TOKEN)和访问令牌(ACCESS_TOKEN)是一起返回的。关于为什么要同时返回两个令牌,我后面再和你分析。我们先把焦点放在 ID 令牌上。

我们知道,访问令牌不需要被第三方软件解析,因为它对第三方软件来说是不透明的。但 ID 令牌需要能够被第三方软件解析出来,因为第三方软件需要获取 ID 令牌里面的内容,来处理用户的登录态逻辑。

ID 令牌的内容是什么呢

首先,ID 令牌是一个 JWT 格式的令牌。你可以到第 4 讲中复习下 JWT 的相关内容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虽然 JWT 令牌是一种自包含信息体的令牌,为将其作为 ID 令牌带来了方便性,但是因为 ID 令牌需要能够标识出用户、失效时间等属性来达到身份认证的目的,所以要将其作为 OIDC 的 ID 令牌时,下面这 5 个 JWT 声明参数也是必须要有的。

  1. iss,令牌的颁发者,其值就是身份认证服务(OP)的 URL。
  2. sub,令牌的主题,其值是一个能够代表最终用户(EU)的全局唯一标识符。
  3. aud,令牌的目标受众,其值是三方软件(RP)的 app_id。
  4. exp,令牌的到期时间戳,所有的 ID 令牌都会有一个过期时间。
  5. iat,颁发令牌的时间戳。

生成 ID 令牌这部分的示例代码如下:

//GENATE ID TOKEN
String id_token=genrateIdToken(appId,user);

private String genrateIdToken(String appId,String user){
String sharedTokenSecret=“hellooauthhellooauthhellooauthhellooauth”;//秘钥
Key key = new SecretKeySpec(sharedTokenSecret.getBytes(),
SignatureAlgorithm.HS256.getJcaName());//采用 HS256 算法

Map<String, Object> headerMap = new HashMap<>();//ID 令牌的头部信息  
headerMap.put("typ", "JWT");  
headerMap.put("alg", "HS256");  

Map<String, Object> payloadMap = new HashMap<>();//ID 令牌的主体信息  
payloadMap.put("iss", "http://localhost:8081/");  
payloadMap.put("sub", user);  
payloadMap.put("aud", appId);  
payloadMap.put("exp", 1584105790703L);  
payloadMap.put("iat", 1584105948372L);  

return Jwts.builder().setHeaderParams(headerMap).setClaims(payloadMap).signWith(key,SignatureAlgorithm.HS256).compact();  

}

接下来,我们再看看处理用户登录状态的逻辑是如何处理的

你可以先试想一下,如果“不跟 OIDC 扯上关系”,也就是“单纯”构建一个用户身份认证登录系统,我们是不是得保存用户登录的会话关系。一般的做法是,要么放在远程服务器上,要么写进浏览器的 cookie 中,同时为会话 ID 设置一个过期时间。

但是,当我们有了一个 JWT 这样的结构化信息体的时候,尤其是包含了令牌的主题和过期时间后,不就是有了一个“天然”的会话关系信息么。

所以,依靠 JWT 格式的 ID 令牌,就足以让我们解决身份认证后的登录态问题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 OIDC 协议里面要返回 ID 令牌的原因,ID 令牌才是 OIDC 作为身份认证协议的关键所在

那么有了 ID 令牌后,第三方软件应该如何解析它呢?接下来,我们看一段解析 ID 令牌的具体代码,如下:

private Map<String,String> parseJwt(String jwt){
String sharedTokenSecret=“hellooauthhellooauthhellooauthhellooauth”;//密钥
Key key = new SecretKeySpec(sharedTokenSecret.getBytes(),
SignatureAlgorithm.HS256.getJcaName());//HS256 算法

    Map<String,String> map = new HashMap<String, String>();  
    Jws<Claims> claimsJws = Jwts.parserBuilder().setSigningKey(key).build().parseClaimsJws(jwt);  
    //解析 ID 令牌主体信息  
    Claims body = claimsJws.getBody();  
    map.put("sub",body.getSubject());  
    map.put("aud",body.getAudience());  
    map.put("iss",body.getIssuer());  
    map.put("exp",String.valueOf(body.getExpiration().getTime()));  
    map.put("iat",String.valueOf(body.getIssuedAt().getTime()));  
      
    return map;  
}

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第三方软件解析并验证 ID 令牌的合法性之后,不需要将整个 JWT 信息保存下来,只需保留 JWT 中的 PAYLOAD(数据体)部分就可以了。因为正是这部分内容,包含了身份认证所需要的用户唯一标识等信息。

另外,在验证 JWT 合法性的时候,因为 ID 令牌本身已经被身份认证服务(OP)的密钥签名过,所以关键的一点是合法性校验时需要做签名校验。具体的加密方法和校验方法,你可以回顾下第 4 讲。

这样当第三方软件(RP)拿到 ID 令牌之后,就已经获得了处理身份认证标识动作的信息,也就是拿到了那个能够唯一标识最终用户(EU)的 ID 值,比如 3521。

用访问令牌获取 ID 令牌之外的信息

但是,为了提升第三方软件对用户的友好性,在页面上显示“您好,3521”肯定不如显示“您好,小明同学”的体验好。这里的“小明同学”,恰恰就是用户的昵称。

那如何来获取“小明同学”这个昵称呢。这也很简单,就是通过返回的访问令牌 access_token 来重新发送一次请求。当然,这个流程我们现在也已经很熟悉了,它属于 OAuth 2.0 标准流程中的请求受保护资源服务的流程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在 OIDC 协议里面,既给我们返回 ID 令牌又返回访问令牌的原因了。在保证用户身份认证功能的前提下,如果想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,就再通过访问令牌获取。在 OIDC 框架里,这部分内容叫做创建 UserInfo 端点和获取 UserInfo 信息。

这样看下来,细粒度地去看 OIDC 的流程就是:生成 ID 令牌 -> 创建 UserInfo 端点 -> 解析 ID 令牌 -> 记录登录状态 -> 获取 UserInfo

好了,利用 OAuth 2.0 实现一个 OIDC 框架的工作,我们就做完了。你可以到GitHub上查看这些流程的完整代码。现在,我再来和你小结下。

用 OAuth 2.0 实现 OIDC 的最关键的方法是:在原有 OAuth 2.0 流程的基础上增加 ID 令牌和 UserInfo 端点,以保障 OIDC 中的第三方软件能够记录用户状态和获取用户详情的功能。

因为第三方软件可以通过解析 ID 令牌的关键用户标识信息来记录用户状态,同时可以通过 Userinfo 端点来获取更详细的用户信息。有了用户态和用户信息,也就理所当然地实现了一个身份认证。

接下来,我们就具体看看如何实现单点登录(Single Sign On,SSO)。

单点登录

一个用户 G 要登录第三方软件 A,A 有三个子应用,域名分别是 a1.com、a2.com、a3.com。如果 A 想要为用户提供更流畅的登录体验,让用户 G 登录了 a1.com 之后也能顺利登录其他两个域名,就可以创建一个身份认证服务,来支持 a1.com、a2.com 和 a3.com 的登录。

这就是我们说的单点登录,“一次登录,畅通所有”。

那么,可以使用 OIDC 协议标准来实现这样的单点登录吗?我只能说“太可以了”。如下图所示,只需要让第三方软件(RP)重复我们 OIDC 的通信流程就可以了。

图 3 单点登录的通信流程

你看,单点登录就是 OIDC 的一种具体应用方式,只要掌握了 OIDC 框架的原理,实现单点登录就不在话下了。关于单点登录的具体实现,在 GitHub 上搜索“通过 OIDC 来实现单点登录”,你就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开源内容。

总结

在一些较大的、已经具备身份认证服务的平台上,你可能并没有发现 OIDC 的描述,但大可不必纠结。有时候,我们可能会困惑于,到底是先有 OIDC 这样的标准,还是先有类似微信登录这样的身份认证实现方式呢?

其实,要理解这层先后关系,我们可以拿设计模式来举例。当你想设计一个较为松耦合、可扩展的系统时,即使没有接触过设计模式,通过不断地尝试修改后,也会得出一个逐渐符合了设计模式那样“味道”的代码架构思路。理解 OIDC 解决身份认证问题的思路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今天,我们在 OAuth2.0 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 OIDC 的流程,我希望你能记住以下两点。

  1. OAuth 2.0 不是一个身份认证协议,请一定要记住这点。身份认证强调的是“谁的问题”,而 OAuth2.0 强调的是授权,是“可不可以”的问题。但是,我们可以在 OAuth2.0 的基础上,通过增加 ID 令牌来获取用户的唯一标识,从而就能够去实现一个身份认证协议。
  2. 有些 App 不想非常麻烦地自己设计一套注册和登录认证流程,就会寻求统一的解决方案,然后势必会出现一个平台来收揽所有类似的认证登录场景。我们再反过来理解也是成立的。如果有个拥有海量用户的、大流量的访问平台,来提供一套统一的登录认证服务,让其他第三方应用来对接,不就可以解决一个用户使用同一个账号来登录众多第三方 App 的问题了吗?而 OIDC,就是这样的登录认证场景的开放解决方案。

说到这里,你是不是对 OIDC 理解得更透彻了呢?好了,让我们看看今天我为了大家留了什么思考题吧。

思考题

如果你自己通过 OAuth 2.0 来实现一个类似 OIDC 的身份认证协议,你觉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?

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,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其他朋友,我们一起交流。